亮字开头寓意好的成语-亮字开头成语大全四字

2024-04-14 10:48:29

  2、现代·丁肇中《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3、(宋)朱熹著;(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一四:“格物致知,便是要知得分明;诚意、正心、修身,便是要行得分明。”

  4、近代·严复《原强》:“顾彼西洋以格物致知为学问本始,中国非不尔云也,独何以民智之相越乃如此耶?”

  5、近代·孙中山《民族主义第六讲》:“中国从前讲修身,推行正心诚意,格物致知,这是很精密的168体育app手机下载知识。”

  6、现代·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四八章:“这些人颇精于格物致知之学,善造火器,称为西学。”

  在家守丧的一天,王守仁看到了朱熹注疏程伊川的一句话:“众物必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涵至理。”他内心一亮:前者娄谅说“圣人可学而至”,方法是格物,今者看到朱熹说“一草一木,皆涵至理”,看来这个“理”果然是“格”出来的。

  王阳明想到后院有竹子,不如“恰同学少年,你我同去格竹”,于是邀人同往。一位姓钱的同学表示欣然同意。

  格物,是一种穷究事物获得知识的方法。譬如格竹,要知道它属于哪类植物,生长环境,纲目品种,以及有什么生长规律,这是事物本身的属性。之后再穷究哲学层面的“理”,譬如竹子在中国人的思想里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一种文化的象征,“岁寒三友”之一,君子的代表。按照这种学习方法,时间一长,不成大师最起码也是个学者。

  王阳明与钱同学两人异想天开地“格竹”,在他人看来,他们两个这就是在扯淡。可是人类的文明,很多都是在看似荒诞的事物中产生的,人类的进步正是由很多古怪、疯癫、闲扯淡的人推动。

  但是,任何事情都不是那么容易的。“格”了三天,钱同学撑不住了,主动退出。

  王阳明选择了坚持,他独自“格竹”,结果七天后,大病一场。王阳明感叹道:“圣贤是做不得的,无他大力量去格物了。”

  格物致知,是指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干事创业,首先要把面对的具体情况、具体问题了然于心,研究其中规律,运用科学方法加以解决,这就是格物致知之举。

  格:推究;致:求得。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格物致知”精神指的是一种实践精神,意思和西方人所强调的“科学精神”类似。该成语说明的是:无论做学问还是搞科研,只有深入实践、认真研究客观事物,才是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格物致知,就是在躬行践履中研究真理。学贵力行,行贵体悟,行而致知,知而促行,循序渐进,方能诚意正心,培育修齐治平品格,造就经世致用人才。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孔子学生曾子所著《礼记.大学》里的八条目,而“格物致知”更是儒学思想中的重要基础之一,也是我们普通人逐渐实现人生价值的基本条件。

  格物致知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认知理论。它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其起源及发展早期,基本是以道德化诠释为主。到宋代时,心学派基本沿袭了早期道德化的诠释方向,但理学派则强调其中的理性精神,对宋代科学的兴盛影响重大。在明清之际,受时代变化的影响,实证化的取向更加显著,使格物致知论发生了重大的理论转型,为近代中国与西方科学技术的对接铺平了道路。而到近代之后,格致论几乎完全成为西方科学技术的代称。

  所谓的“格致”,是“格物”与“致知”两个概念的简称。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这两个概念密切相关,故常常放在一起作为一个概念使用。简略说来,格物致知论就是中国文化与哲学中关于认识世界的方法或方式的理论。仅从字面上进行初步解释:所谓格,即推究之义;所谓致,即求得之义。格物致知即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这种解释较倾向于现代认识论与知识论的角度。其实同其它很多中国哲学的概念一样,它还含摄着价值论、工夫论等多方面的内涵。应当说,它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中国传统概念,把真、善、美融合为一体。古人对这一概念的诠释往往侧重不同,不同时期的不同学者之间也呈现出一定的差异。

  格物致知→知雄守雌→雌雄未决→决胜千里→里通外国→国步艰难→难能可贵→贵不期骄→骄奢淫逸→逸以待劳→劳燕分飞→飞蛾赴火→火冒三丈→丈二和尚→尚虚中馈→馈贫之粮→粮多草广→广开才路→路见不平→平步登天→天空海阔→阔步高谈→谈笑自如→如牛负重→重床迭屋→屋如七星→星离雨散→散兵游勇→勇冠三军→军令如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