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圆圆电商品牌花点时间花店 订购一个月多少钱?

2024-04-26 13:07:12

  花点时间的产品最开始定价大概是每周100块钱,我觉得已经挺平价的了。因为当时一束礼品花大概的客单价在四五百块钱左右。所以我们已经在用20%的价格进入市场。但平不平价这件事儿有时不由你决定,而是用户决定。

  创业者就是要带着初心,然后不停变换策略,去测试这个市场到底接纳的是什么样的产品和价格。

  如果市场还没不能接受100块/周,那么我们就一点点开始测试。从一周一百,慢慢到一周五十、一周三十,最终我们发现一周25元左右(即99/月),对于市场是一个快速刺激,订阅量迅速就起来了。说明那是一个能让大家觉得可以尝试的价格。

  除了价格,我们也在尝试不同的产品设计,明确用户到底是谁。比如,是不是只要满足文艺女青年的小众需求?到底什么样的花更适合以这样的方式给到用户?

  举一个我印象很深的例子。 我们曾经做过一束花,它像从芦苇荡里拢出来的花,有莲蓬、芦苇,还有芦苇梗。

  当时我们用户也特别少,一周才几百个用户,但获得了非常差的反响。很多用户都跑过来骂我们:「我们买的是花,你给的是什么?」所以当时我们就觉得,做这种是有点一厢情愿。

  这样的事情其实有过多次,比如我们会找艺术家来合作,然后推一款花瓶,那个花瓶极其怪异,搭配也很怪,用户就不会买单。

  创业的前半年里,我们都在做这样的测试。我觉得对于创业来说,测试的维度越多越好,越多越不给自己设限,你才越知道想要的那个点到底在哪儿。

  当然,在那个时间点,我们面临一个选择到底是让花点时间变得popular、成为大众生活方式,还是只满足市场上拥有独特调性的小部分人的需求? 说白了,就是做大众产品还是做高端产品?

  我们知道,对日常鲜花来说,上游供应链、保鲜、物流等等都是难题,而做高端产品客单价高,物流压力也小,但我们还是选择了前者。因为回到初心,我觉得花就是应该让每个人都能够拥有的,而不属于少数人。

  何况做高端鲜花产品,那个时间点已经有很多人都已经完成了。800块钱一束的花确实很美,也有人愿意去买,甚至周周去买,市场已经满足了小众的需求。

  经过半年的测试,我们确定好了花点时间整个品牌定位,开始准备扩展到不同的城市。但在打城市时,我们也面临一些选择,比如说到底是先把北京市场做透,还是尽快去扩展其它城市?

  此前在易到用车,我们都希望在短期内把一个小城市打透。但这一次,我们选择的是快速拓展,甚至是以一种比较「野蛮」的方式迅速开仓、迅速在当地发展。我们曾经最快两周内开启了一个仓。

  之所以这样做,还是跟我们对于这件事的基本判断有关。虽然我们已经测出来了北京人很喜欢这个产品,那么上海呢?其他城市呢?他们对价格的承受力也是25元/周吗?他们对花的颜色、品类有没有偏好?我们可能做了一大堆调研,猜了一万种可能性,可能都不如去这个城市试一下。

  所以我们迅速开仓,大概在一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国开了七个仓,基本上一个仓可以覆盖周边的两到三个省左右。目前,我们靠「仓+落地配」这种方式,基本上已经覆盖全国将近300个城市。

  做这个(订阅式鲜花电商)业务的进入门槛很低,你只要有一个小网站,你对花有一定的审美,其实就可以进入这个行业。但它规模化的门槛特别高,一旦当你服务的用户超过一定量级之后,手工作坊的经验都不适用,一切都要推倒重来。

  168体育app手机下载

  差不多成立10个月的时候,我们用户量剧增,月GMV过了千万。这时我们意识到了此前大半年的经验都不再work,我们必须把每一个流程标准化、工业化,实现流水线操作,制定质检标准。

  这时,你会发现99元/月的产品背后确实藏了大量工作。直到今天我们都觉得整个鲜花行业还处于非常初级的状态,产业链充满了空白和模糊,我们要做的事情特别多。

  在上游供应链上,我们做的第一步就是从上游花田直买,并且确定采购标准。我们在云南有四十人的团队在专门负责这块,他们在这个行业里有至少二十年的采购经验,很了解哪个区域种玫瑰,谁种的最好。

  比如在玫瑰这个单品上,流行的标准是根据花径长度分A、B、C级,但我们发现用户更在意的是花头大小,所以我们重新根据花头直径来定义ABC的条件,这直接影响采购价格、影响我们到底跟不跟农场签约。国外鲜花种植和供应已经非常成熟,很快我们也会扩展这一部分。

  真正困难的事其实还不在上游供应,而在于从花田采集好的那一刻开始到用户手上这个过程。这中间大概不到48小时,却是产生明显差距的时候。

  花的保鲜期期=时间×温度,每一种花都有不同的温度标准,有些花要在4-8度,有些花可以在15度,我们需要定哪些花需要分区储藏。再比如,我们还需要制定物流包装的标准,包装的纸是什么成分,对花会不会有氧化作用,扎袋捆绑到什么松紧度等等。

  这个行业确实很混乱。我记得之前有业内人士跟我们说,花泡在水里不要用保鲜剂,用84消毒液效果更好,过两天又会有人告诉我们,雪碧才是最有用的。最后,我们只能一个个去测试。

  从生产到加工运输,这中间我们线多道工序,其中大多数流程标准都要靠我们一点点测试得出,直到现在我们还在迭代。未来,我们愿意向行业开放和输出这些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