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寻龙记丨还记得中小学语文课文里的“龙”吗? “龙故事”说不尽 成语”知多少

2024-04-15 19:43:18

  一个只停留在传说里的“龙”,在很多中国人的心里却是具象的,它有着各种象征意义,也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因为,在我国的中小学教材里,“龙”的形象是多姿多彩的。

  “还记得《飞向蓝天的恐龙》这篇课文吗?”松江区九亭五小语文教师乔琪说,这篇收录进教育部统编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材里的课文,是徐星写的一篇科普文章,主要介绍了科学家们根据研究提出的一种假说:鸟类很可能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20世纪末,我国科学家在辽西首次发现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为人们想象恐龙飞向蓝天、变化为鸟类的演化过程提供了证据。文章既揭示了科学家们在古生物研究方面的重大发现,也向青少年开启了一扇探索古生物的科学之门,唤起他们对科学的浓厚兴趣。在课堂上,168体育app手机下载同学们展示了搜集来的与恐龙相关的鸟的图片,还会开动小脑瓜,从这些鸟的各个细节部位探究它们是不是真的由恐龙演化来的。

  松江区民乐学校语文教研组长杨婧说:“有意思的是,初中语文教材也有一篇有关龙的说明文《恐龙无处不在》,作者是出生在俄罗斯的美国籍作家,也是生物化学教授,名叫艾萨克·阿西莫夫。”这篇短文开篇提出科学领域是紧密相连的,各自的发明都有可能得到相互启发,以引起读者的兴趣。然后,文章以南极发现恐龙化石为例,提出既然寒冷的气候不适应恐龙的生活,那么恐龙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去的问题。围绕这个问题,文章又引出了板块构造理论,说明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从而得出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这一事件,为板块构造理论的成立提供了有力证明的结论。在教学过程中,同学们都对这篇文章很感兴趣,此文也是写好说明文的范文。

  上海市洋泾中学语文高级教师陆晨虹介绍,初中教材里一直保留着俄国作家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变色龙》,作者以诙谐幽默的笔调刻画了一个见风使舵的奴才形象,针砭当时社会的丑恶现象。“变色龙”已成为见风使舵、善于变相、投机钻营者的代名词,而且,“变色龙”三个字也时常被同学们津津乐道。陆老师说,原来初中教材里还有一篇选自《世说新语》的文章《周处》,是一篇文言文,讲的是晋朝少年周处屠蛟龙的故事,在现在的教材里已不见踪影。高中语文教材里涉及“龙”的不多,算是零星有一些吧。比如,杜牧《阿房宫赋》里写到“长桥卧波,未云何龙?”但仅此而已,此文意不在“龙”,而在于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另外,唐朝李贺的《李凭箜篌引》里有诗句“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这里的“蛟”应该是指古代传说中一种能发洪水的龙,“蛟龙得水”也是一句成语。说到与“龙”有关的成语,在汉语里有很多:龙凤呈祥、龙飞凤舞、车水马龙、龙马精神、笔走龙蛇……陆老师建议,亲朋好友欢聚一堂,不妨以“龙”为题来一番成语接龙游戏,从而了解中华民族特有的“龙”文化。